面对没有改变的人是需要很大耐心的。有个孩子参与课程半年了,依然很懒散。妈妈对我诉苦,说:“我叫他读书他才会很敷衍地翻一下书,我忘记的话,他根本都不会翻书。已经15岁了,还这么不积极,我对他太失望了!”
我笑着说:“我明白你的无奈,因为人都会这样。我培训成人的时候,也遇到同样的问题。即使给予培训,过了一段时期,人还是会忘记所学习的东西,所以需要不停的提醒和跟进。”
妈妈有点惊讶:“哦,是吗?我还以为年纪越大,就越容易教呢!没想到大人也是这样啊?”
日本作家 石田淳 在书里《不懂带人,你就自己做到死》提到说,人表现不好,不是因为人的个性不好而故意这么做,而是我们不会怎么“教”。
一般人都会以为:“我只要告诉对方,对方就会理解,也会把该做的事情做得好。
其实这并不是教导,只是在单方面地说自己想说的话。
任何一种行为都需要重复性地被教、被训练、被塑造出来的。
比如说,学跳舞的时候,教师都会注意学员的每一个动作。当教师看到学员的手势稍微不正确,他就会纠正,也示范正确的动作,让学员跟着做,一直到完全正确为止。而学员为了做到正确的动作,则会不断地练习,一直到自己可以自然地摆出那个手势为止。
无论是跳舞、跆拳道或者温习功课的态度,它们都是一种“行为的训练”。
当我们重复教导和纠正,对方才能成功地做到那个行为。
会教 VS 不会教
那么,该如何教导呢?
第一,要教到让孩子体会自己该要做的事情。
重点是 “体会”,而不是“训话”。
例子:要孩子体会温习功课的重要性。
常犯的错误:
家长:“这次考试成绩那么糟糕,一定是你没有温习功课,以后怎样成功?”
孩子心想:我才不管以后会怎样。
怎样引导孩子体会?
家长:“这次考试比上次稍微差了一点,遇到什么困难呢?”
孩子:“呃…… 这次科学有点难……而且我温习时间很少。”
家长:“那么,在下次考试之前,你需要什么帮助吗?”
孩子:“我想,我需要多一点温习。”
使用发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去思考该做的事情,是比较容易让孩子体会的。
第二,要给与孩子回应,称赞做得好的行为,纠正他做不好的行为。
重点是“行为”,而不是“结果”。
例子:孩子容易发脾气,这次不只是摔坏东西,还出手打人。
常犯的错误:
家长:“一点小事就发脾气!(结果)你真是臭脾气!坏孩子!”
孩子心想:我就是坏孩子!
怎样纠正?
家长:“你刚才发脾气,东西被摔坏了,还打人,(行为)这样不止伤害到别人,也可能会伤害到自己。”
孩子心想:原来我这样做是会伤害到人的。
第三,不断地跟进并重复以上的循环,一直到孩子可以主动做到为止。
重点是“不断地跟进并重复教导”,而不是“不断地唠叨”。
例子:多次提醒后,孩子还是会说粗口。
常犯的错误:
家长:“说了多少次,不要说粗口,怎么还是这样?说粗口的人很不礼貌,你不知道吗?不要好像流氓那样。”(唠叨)
孩子心想:大家都这样,很酷啊!
不断地跟进并重复教导
我:“你刚才说了什么?”
孩子:“XXX”
我:“如果是我对你说这句话,你觉得怎么样?”
孩子:“哇,教练不要这样讲…… 感觉不太好。”
我:“那么,你应该怎么办呢?”
孩子思考了一下,说:“我会尽量减少的。”
下一次孩子再这样说话的时候,就可以简单地提醒他:
“注意。”
“礼貌。”
“你上次说过什么啊?”
即使已经反复好几次来教导了,
但如果对方不实践,
他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。
因此,要让他实践所学的部分,
藉此让她有所得,
这样他自己也才会因为得到益处而在之后主动实践。(郑明析)
掌握教导的技巧,孩子一定学得好。
参考:
- 石田淳《不懂带人,你就自己做到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