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面与对话

孩子性格问题的罪魁祸首之地 —— 家

体育课是学生们的最爱也是老师的最爱,因为可以不用待在班上听课写字,也是可以尽情玩乐放松的时间。今天兴致勃勃地进班和特殊儿童们打招呼之后便开始玩《抛豆袋》游戏。

首先要测试所有学生接豆袋的技术,学生站两排,老师负责抛豆袋给学生。学生成功接着所抛的豆袋再抛回给老师就表示任务完成。

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自己拿一个豆袋自由玩乐,可以往上抛豆袋再接、抛了拍手接、放在手背平衡走动、和同学互相抛和接等等一系列的游戏。

老师抛豆袋游戏进行第二轮时,班上有一位学生跟身旁的同学小小声说:“拿到了全部一起丢回去。”这么巧,这句话被老师听个正着,这位学生玩游戏的资格立刻被取消。

被老师下令停止玩游戏的内心当然非常的不爽也不开心,他便开始做出引人注目的举动来发泄自己的心情。

这名特殊儿童是拥有严重的性格问题小孩,之前还没被医生诊断为残障者(OKU)在普通班上课时,念到他的名字站起来朗读课文时,不但没有照着课文朗读,反而一直说出不雅的字眼(大便!大便!大便!),把老师吓得脸青唇白。

除此之外,他在班上的名誉也不好,一直捣蛋闹事、作弄朋友、打架、辱骂老师,搞得班上鸡犬不宁,老师们都无法理解他的作为。

当他就读特殊班时也发生了许多问题,不得已之下只好寻找孩子的父母进行访谈。

原来这名孩子是妈妈非常年轻时生下的,目前婚姻不是很美满,自己收入不高,得和亲戚一起住,或许太年轻不知道如何管教,孩子不听话就“鞭”,导致孩子从小内心不断累积怨恨,越成长越叛逆。

在所有老师眼中,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问题小孩。

我和他相处一年之后,发现其实他的本性并不坏,是可以对话的孩子。每当做错事被惩罚时,他能够仔细说出自己做错什么事,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。

家庭关系不和谐,导致孩子产生对家的恐惧感、或厌恶感,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不是自卑压抑就是反抗精神特强。此外,父母相信“棍棒底下出好人”的教育理念,也许是父母没有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,习惯了的方法就是非打及骂、甚至当众惩罚,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。

父母关系紧张、缺少家庭温暖父母过于严厉施行家暴、或语言暴力都是导致孩子性格成为问题的因素之一。

孩子的性格究竟能不能重新塑造,父母的态度是关键。

我时常跟这学生的妈妈说,比起在学校,孩子在家里的时间是更长的,不要想说全靠老师的教导让孩子变好,身为妈妈的更应该要付出多一倍的努力与关怀。父母是主角,学校老师只是配角的立场。

<对话>很重要;因为可以透过<对话>将「自己的形像和模样」统统说出来。(郑明析牧师

尝试透过对话理解孩子的感受、找出抗拒的心理原因、寻找孩子良好的表现并给予赞赏,简单的一个举动会带给孩子深远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