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

摄理

第21课 :如何策划时间

By | 教育作家 | No Comments
人的一天有24个小时。对于悠闲的人来说,24小时就犹如几天那么长,用也用不完。但是对于忙碌的人来说,24小时实在有点不够用。有时候忙碌起来,真的恨不得可以借一点时间。不过,时间的法则让每个人都拥有同样长短的24小时。那么,该如何策划才能更有效地使用时间呢?   使用时间的时候,要了解2件事情:重要的事和紧急要做的事。重要,就是让你可以达成目标的事。例如,你的目标是要学好英语,那么对你来说重要的事,就是所有有关学习英语的事情。其次,紧急要做的事,就是在每个时间必须优先做的事情。例如,你在中午2点要开会,那么中午2点的时候,就应该放下英语作业,参加会议。   了解这两种事情之后,你也可以知道,在你的生活中,也有不重要和不紧急的事情。美国第34任总统,艾森豪(Dwight D. Eisenhower, 1890- 1969),把这些事情综合起来,形成以下的格子:    紧急  不紧急  重要  紧急, 重要的事情  不紧急, 重要的事情 不重要  紧急, 不重要的事情  不紧急, 不重要的事情 艾森豪原理 (Eisenhower Method)     这样划分,就会看到生活中有4种事情需要处理:   1.      紧急并重要的事情...
Read More

第20课 :不断前进的动力

By | 教育作家 | No Comments
司机除了要知道目的地,也要有一辆性能好的车子,才能持续行驶。性能好的车子意味引擎的性能好。要是引擎故障,车子行驶到一半就无法前进。达成目标就像开车。你就是司机,你所设定的目标就是目的地,而汽车的引擎就是你持续行动的动力。这动力是什么呢?   在我的学生当中,有些人可以持续努力学习,有些人却很容易半途而废。如果一个一个去询问学习很好的学生,他们会说:“我喜欢读书”、“读书很好玩”、“功课很有趣”、“读书是很轻松的”。相反的,如果一个一个去询问学习不好的学生,他们会说:“我最讨厌读书了”、“读书真烦”、“功课很沉闷”、“读书是很压力的一件事”。由此可见,促使学习的动力来自于“喜不喜欢”。     好莱坞著名导演,史蒂芬•史匹堡 (Steven Spielberg)在学生时代就是不喜欢读书的孩子。他对学校毫无兴趣。因为不喜欢学校,所以常常装病不上课。他的父亲原本要他好好学习化学,成为一名工程师。无奈的,不论父亲用什么方式逼他,史匹堡就是不喜欢化学,无法好好学习,甚至还常常要父亲帮他完成化学作业。   但是,史匹堡对于电影非常感兴趣。装病不上课的期间,史匹堡都在家里剪接他自己制作的电影。他非常清楚的知道,他会成为一名电影导演。16岁时,史匹堡开始执导第一部电影Firelight。为了能在真实的环境拍摄,史匹堡想尽办法。他亲自到医院询问是否可以借出病房,还打电话到美国航空询问是否可以利用飞机未起飞前的10分钟借用飞机来拍摄。结果医院不只借出病房,还借出氧气桶给他;航空公司也真的让他借用10分钟在飞机上拍摄。年纪轻轻的史匹堡,因为深深地喜欢电影,所以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,更是采取行动解决了。相反的,因为不喜欢化学,不管什么事情都变成了问题。   史匹堡曾经申请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,但是因为学业成绩差而被拒绝了。虽然如此,因着对于电影的热忱,他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梦想。大学时期,即使是没有薪水,他也在环球影视 (Universal Studio) 兼职,终于有一天他得到执导短篇影片导演的机会。出色的表现让他借此得到环球影视7年的导演合约。史匹堡所执导的电影都深受好评,包括《大白鲨》( Jaws)、《E.T.外星人》(E.T.)和《侏罗纪公园》(Jurassic Park)。今年热卖的电影《侏罗纪世界》(Jurassic World) 就是由史匹堡监制的,故事延伸自他在1993年执导的电影《侏罗纪公园》。 看似光辉的史蒂芬•史匹堡也曾经想要放弃拍电影。当时的他接到的工作都是电视剧。拍摄电视剧,让他感觉自己失去了12岁时拍摄电影原有的热诚。电视剧对他而言只是一种工作,而不是艺术。一直到他再次得到机会执导电影Duel,起初的热忱终于回到他身上。他曾经说过:“我喜欢电影的味道。在镜头底下,我只知道电影。”史蒂芬•史匹堡是因着什么而持续行动呢?   是“爱”,对于电影的“爱”。   “爱”,是极度喜欢,是一种“情绪”。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情绪是动力的来源。因此,“爱”就是一种正面的动力,就像汽车的引擎一样,不断让汽车行驶。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,要爱,才会感受到乐趣和喜悦。因为很爱电影,所以史匹堡在达成梦想的过程中充满热忱、不断地行动了。相反的,因为不爱电视剧,所以即使史匹堡有能力拍摄电视剧,他也想过要放弃。能不中断的力量就是爱(郑明析牧师)。若想要持续行动,一定要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,否则就很容易感到辛苦并放弃。对人对事都是如此。朋友之间互相信任,是因为爱;父母养育子女,直到孩子成人,是因为爱;老师教导学生,直到学生成材,是因为爱;爱人之间互相扶持到老,是因为爱;甚至是神不断看顾着人们,也是因为爱。
Read More

第18课 :别让 “失败” 欺骗你

By | 教育作家 | No Comments
今天和小忠谈到了他的考试成绩。小忠的父亲说他没什么努力,很难专心温习。小忠说,这次考试马来文有50分。我问他不想考到A吗。这孩子皱着眉头认真地考虑了一下,说:“教练,很难的啊!我的马来文这样差。从以前到现在都没有考超过50分,不可能会再进步了。”   这对白很熟悉吧?   “不可能变好的。”   “不可能做到的。”   从小开始,我们或许经历无数失败或挫折:考试不及格、比赛落选、被人排挤、被人看不起、失恋、被革职、无法达到目标、无法改变自己等等。有些是我们可以承受的,有些则是我们无法承担的。尤其当我们无法靠自己的能力改变时,更是感到绝望。我们会对自己说:“算了吧,不管做什么,结果还是一样的。” “我什么方法都试过了。“ 于是,我们灰心了。   这是一种无助的心态。美国心理学家——— 马丁 。赛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 和同事麦尔 (Steve Maier)在1967年针对这种状况进行研究。   赛利格曼和麦尔以狗进行了实验。实验中使用三组的狗。第一阶段,是按钮训练。第一组的狗接受电击,只要按下按钮就可以停止电击。第二组的狗也接受电击,但是不管它们按下什么按钮都无法停止电击。因此,第二组的狗只能被电击而无法逃脱。第三组狗则没有被电击。  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,这三组狗也接受电击,但是这次是要跳到箱子的另一端才能避开电击。实验结果显示,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很快就学会怎样避开电击,相反的,第二组的狗却呆呆不动,直到电击停止为止。 是什么让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避开电击?又是什么让第二组的狗呆呆站着被电击?   是经验。无数次相同的经验。   人,是不断累积经验来学会一些事情的。我们透过经验学到什么是成功,也透过经验学到什么是失败。当你失败一次、两次,你或许会感到有一点挫败,不过你还是会尝试再次努力的。然而,当你失败了十次、二十次、五十次、甚至一百次,你就会感到越来越无助。经验告诉你,你是失败的!于是,当你再次遇到挫折时,你感到无助,感到不知所措,甚至呆呆不动。这种情况称为:习得性无助(Learned Helplessness)。  ...
Read More

第17课 :看不见的大猩猩?

By | 教育作家 | No Comments
注意力是因人而异的。就拿我的学生们来说吧!在同一堂课里,有些学生专注地听课,有些学生专注地发呆,也有些学生专注地玩文具。有时候,当我发问问题时,有些学生无法回答,还会说问题不在课程以内。实际上,是他们没有专心上课,没有注意重点。   对此,在上课之前必须清楚地告诉大家,第一,我说话的时候,所有人都必须看着我。然后当场矫正没有注意我的学生。第二,不管是谁在说话,所有人都必须看着他。有时候,会和学生们玩丢球名字游戏。我会把球丢向某个学生,那个学生接球之后,所有人都要看着他,叫他的名字。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们的目光变成聚光灯那样,不管球丢给哪一个人,目光就会聚集在他身上。如此反复玩几次,确定每一个学生都注意接球的学生。如果有人不注意,就重复把球丢给同一个学生。最后,在上课的时候,要求大家也要好像注意接球的学生那样,注意每一个讲话的人,让他们可以自动地注意说话的人。   注意的时候,眼睛就像聚光灯,只看见某一个东西。但是同一时间,你是看到其他事物的。比如说,虽然看到街上人很多,但是你只看见站在远处的好朋友。另一个例子,在菜市场看到很多蔬菜,但是你只注意到萝卜,所以只看见萝卜。所以当人问你,有没有看见番茄呢?你就无法很确定到底有没有番茄。注意,就会看见;没有注意,就会看不见。同样地,很多人说他们看不到神,无法相信神的存在,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见神所做的一切事物。因此郑明析牧师说,虽然是三位一体做的,但人若无法体会,就算看到也不会晓得。    看到和看见到底有多么不同呢?研究注意力的心理学家们--- 察布里斯和西蒙斯 (Chabris & Simons, 1999) 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 [1]。参加实验的志愿者都是哈佛大学学生。他们被要求观看影片,并计算影片中白衣球员们传球的次数。     之后,大学生们被提问几个问题。 问题一,白衣球员们传球的次数是多少次呢? 这个问题应该不难。       问题二,请问你有看到猩猩吗? 有猩猩吗?猩猩究竟在什么时候出现呢?很好奇吧?请再看影片一次。大约有50%的人没有看见猩猩。   这个实验发现,人们只会注意与自己有关的事情,同时会忽略其他事。有趣的是,不管其他事情多么重要,或者多么明显,人们往往都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。即使是起初毫不在意的事物,若变成「自己的」,或睡或醒都会在意它(郑明析牧师)。这就是选择性注意 (selective attention) [2],是很常见的现象。人脑无法同时处理多过一个的资讯,所以会选择性地过滤某一些东西,单单处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。但是,自己认为重要的,未必真的是重要的。  ...
Read More

第16课 :换掉脑中的大象

By | 教育作家 | No Comments
人无法做到一件事情的时候,总是会有很多借口。当学校成绩考不好的时候,很多学生都会用以下的借口。   第一种借口:环境因素 “我的老师没有好好教导,所以我不会。” “我的家里太吵了,没办法专心读书。” “考场太冷了,我没办法好好作答。”   第二种借口:头脑不好 “我做得不好,我就是笨!”   第三种借口:假装自己很好 “成绩差?我不在乎!” “不及格?还有很多人比我不好!”   有些成人遇到问题的时候,也会告诉自己类似的借口。 “因为别人比较厉害,所以我做不好。” “因为我太差了。” “我做不好?别人比我还糟糕!”   当孩子告诉家长一堆借口的时候,家长们可能就马上反驳:“不准给借口!”。当你的朋友告诉你以上的借口,你会不会告诉对方:“不要这样想!”把这些想法压制下去?   假如我说:“不要想‘大象’!” 那么,你的脑中出现什么呢?         是不是首先出现‘大象’,然后再把大象擦掉?    ...
Read More

第15课 :天使与恶魔?你不只有两个“我”

By | 教育作家 | No Comments
儿童卡通片中,当人面临选择,不知道要做好事还是坏事的时候,头上会出现一个天使,一个恶魔。天使会善意地说:“应该要做好!” 反之,恶魔则会笑嘻嘻地说:“不要紧,不需要那么好的。干嘛要折磨自己呢?对自己好一点吧!” 听见这两把不同的声音,人常常会听恶魔的话,选择让自己舒服。   我的学生们常常面对这种战争。要继续睡觉,还是要起身?要运动,还是呆在家里?要陪伴唠叨的妈妈,还是和朋友出去玩?有时候是睡眠与书本的争战,有时候是游戏与书本的争战,有时候是懒惰与行动的争战,有时候是youtube与课本的争战。我想,不只是念书的人,所有人都有经历过内心的挣扎吧?   这种情况称为“内在矛盾” (Internal Conflict)。自己的脑很清楚知道应该做的事情,但是心里却不想做。在我们做出选择之前,会在两个选择之间徘徊。人类的想法看似一个却是两个。一个内心想要做,另一个内心不想做(郑明析牧师)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明明是应该要做的事情,我们却不想要做。 看看 自己应该做的事情,绝大部分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,或者是让你感到辛苦的事情。举个例子,要睡觉还是要起身呢?早上闹钟响的时候,你还觉得很疲惫,全身很沉重,你躺在温暖柔软的床上非常舒服。啊,真的想再多睡一点!你知道不可以再睡了,但是你的内心会有一把声音说,“多睡一下子而已,不要紧的。”因为多睡一下子会让身体感到舒服,所以你就选择继续睡觉。   人就是会贪舒服。有些人会说:“舒服一下子有什么关系呢?懒惰一下子有什么关系呢?我是一个普通人啊,这样是正常的。”也有人会说:“没办法,身体疲累是无法控制的。”   真的是这样吗?   选择舒服,其实是身体的本能。选择付出努力,是属于比较高层次的精神。   为了有效使用精神,我们也必须了解人的构造。人,可分为三个部分,就是肉体、魂体、灵体 (郑明析牧师)。一般人认为人有肉体,也有灵魂。把灵魂再仔细分析出来,就有魂体和灵体。魂体,就是内心、精神和想法组成的实相体,连接肉体和灵体。灵体,则是一般人所说的灵魂。一般人认为肉体死后,人就会以着灵体存在。     人的肉体、魂体和灵体,就像心理学之父弗洛德(Sigmund Freud)提出的,人的精神可分为三个“我”:本我(id),自我(ego)以及超我(superego) 【2】。内在矛盾可以说是这三个“我”在争战,一个是像婴儿的id,一个是像青年的ego,一个是像圣人的superego。 Id,主要满足于身体本能的欲望,就像饥饿、口渴、生气,非常喜欢享乐。青年ego,是执行人格的心理成分,负责压制 id 的欲望,调节思想和环境需求。圣人superego,注重道德。  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三个“我”怎样运作。例子:我的学生,函,是一个学习能力强但有点好玩的3年级学生。   有一天,函和朋友一起玩游戏。朋友不小心把函最心爱的LEGO弄坏了。函非常生气!马上大声责骂朋友:“你把我的玩具弄坏了!”甚至想要打人。(Id的想法)...
Read More

第14课 :标签:这个就是好,那个就是不好

By | 教育作家 | No Comments
购买物品时,我们通常会看品牌,并且知道什么品牌的素质好,什么品牌的素质一般。举例来说,一看到运动鞋有钩的标志,就会知道那是耐吉(Nike),大多数人会说:“这个品牌好!”看智慧型手机,一看到苹果的标志,就会知道那是iPhone,大多数人也会说:“这个品牌好!”因为这些品牌从过去到现在所出产的产品素质都很好,所以我们自然会认为这些都是“好”的品牌。就算耐吉或者苹果手机偶尔出了一个瑕疵品,我们仍然会认为这些品牌是“好”的。这种想法,被称为“标签”。   我们的脑常常会“标签”东西。按照我们过去的经验,不管东西好坏,我们都会标签并记在脑中。这是人脑自动处理资讯的模式。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快辨别好坏,神让我们的脑拥有“标签”的功能。   除此之外,我们也会“标签”别人。最常见的标签就是身份或职业。 举例来说, 当你看到一位妈妈,你所想的是怎样的一个人? “温柔、唠叨、爱孩子、持家有道?” 当你看到一位律师,你所想的是怎样的一个人? “公义、正直、沉闷、遵守法律?” 看看生活,会发现我们常常把固定的印象“标签”在人身上。 此外,一般人也会看人的性格来标签那个人是好还是坏。比如,这个人很负责任,这个人有点狡猾,这个人很单纯,或者这个人脾气很坏。   按照这种现象,社会学家莱默特(Edwin M. Lement)和贝克尔(Howard Becker) 提出了社会标签理论(Social Labeling Theory)。[1] 这个理论最初被使用在标签偏离正规的行为,如犯罪和精神病。根据这个理论,标签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观,并且让人作出被标签的行为。会因着想法而左右是兴旺还是灭亡(郑明析牧师)。这也表示,好的标签会令人作出好的行为,从而让周围的人也接受到好的影响。相反的,坏的标签会令人做出坏的行为,让周围的人也受到坏的影响,甚至会造成破坏。 我在工作时,也亲自看见了“标签”的影响。有一些学生很乖,不管是在家里、在学校、或是来上课,都是大家眼中的“好学生”。因此,我当时认为,这些学生品行好,学习能力又强,要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。通常这些好学生比别的学生更有自信。   面对一些行为偏差的学生,会发现他们也常常被“标签”。比如,有一个学生,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,来上课不是忘记带笔,就是忘记带水瓶。因此,妈妈总是很生气地责骂他:“真糟糕,你就是没记性 !” 问题来了。上课时,这位孩子说:“我妈妈说我没记性,我是没办法改了。”不管我多么积极地鼓励他,他还是认为自己记性很差。因为妈妈的标签,导致他也标签自己成为这样的人。   有一个偷窃惯犯分享他的经历。他在小学第一次偷窃时,被同学发现了,从此就被人“标签”为“贼”。只要有偷窃事件,他就是第一个被怀疑的人。上了中学后,由于一些小学同学也和他一起上同一间中学,因此学校的同学都认定他是“贼”而避开他。即使他想要改过自新也没办法,所以他只有和“贼”呆在一起,一直偷窃。[2]   负面的标签是多么可怕!它不只让人看不起自己,还抹杀一个人改过自新的机会!  ...
Read More

第13课 :打开耳朵,聆听他的感受

By | 教育作家 | No Comments
最近有一部电影,《脑筋急转弯》(Inside Out),里面有一个叫怒怒(Anger)的角色。怒怒总是容易暴躁,极度生气时,头上还会冒火。想必我们的生活中,都会遇到一些像怒怒这样的人吧?   这天我遇到了像怒怒那样的学生。七岁的他生着闷气,随意挥着羽毛球拍,不听老师说话。他嘟着嘴说:“我生气了!”   孩子 :我讨厌老师!真的真的很生气! 我(平静) :那么生气啊。 孩子 :是!我讨厌老师拿我的书给别人! 我(平淡) :噢。 孩子 :她抢我的书! 我(平淡) :真的非常生气哦。我刚才看到是你从老师手中抢走书本的。 孩子 :是她先抢的!我想狠狠地揍老师一顿! 我 :看来你很愤怒。不过,打人是不对的。 孩子 :我不管! 我在学校也一样打人!太生气了!是老师的错! 我(觉得不对劲):你太生气了! 但是,这样说,是不对的。 孩子(头上冒火):就是太生气!是老师让我生气的!是老师先开始的!如果她没有抢走我的书,我就不会生气了!我现在很生气!我不能停了!   到这里,该怎么反应呢?  ...
Read More

第12课 :头上的按钮

By | 教育作家 | No Comments
七岁的小威气愤地说:“如果她没有抢走我的书,我就不会生气了!我现在很生气!我不能停了!”   全班十二对眼睛看着小威。我看情形不对,就把小威拉到另一间课室,让他站在里面,告诉他:“你站在这里,冷静下来。我会站在旁边这里等你冷静下来。”   小威靠墙站着,眼睛直直瞪着前方。我站在门边看着他,怕他乱砸东西。   安静了几分钟,他突然说:“我好了!”我感到惊讶!怎么转换得那么快?   小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:我现在高兴了。没事了。 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:好的。你是怎么做到的呢? 小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:(想了一下)是我的 [精神] (mind) 让我高兴的。 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:这样很好。刚才怎么会生气呢? 小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:那个是我的 [脑] (brain)。是我的 [脑] 让我生气的。   我非常惊讶!一个7岁的小孩子竟然可以区分他的 [精神] 和 [脑]!于是,我继续询问。   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:你的 [精神] 和 [脑]  不一样吗? 小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:不一样。我的 [精神]  比 [脑] 大。我的 [精神] 这么大(把拇指和食指拉开显示给我看)。我的 [脑] 这么小 (拇指和食指几乎贴在一起)。我的 [精神] 是9岁,我的 [脑] 是7岁。   我感到非常讶异!因为这就像郑明析牧师在证道中说过的,“灵的想法比起来自肉体水平的想法高出更多、强上更多、确实更多。”这里说的肉体的想法,就是人们觉得会让自己身体舒服的想法,例如发脾气、懒惰、睡觉等等。而灵的想法则是在那之上更高的,不会按照生理状况来思考,而是更加理性,更加有智慧的想法。比如,就算身体很累,也还是会尽到自己的责任。   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...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