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课了,许多家长来接孩子回家。有些孩子则一边等待家长的到来,一边玩篮球。七岁的佐丹玩得不亦乐乎时,见到妈妈来了,急忙说:“妈妈,我还要多玩一下子。”
妈妈回答说:“不行,赶快走了。我们赶时间。”
佐丹马上嘟着嘴,不满地说:“我要玩!我要玩!”
妈妈有点生气地说:“不行!妹妹还有钢琴课,赶快走!”
佐丹马上躺在地上,一面甩手脚,一面闹脾气说:“我要玩!我就是要玩!”
妈妈一脸无奈地看着他,严肃地说:“不行就是不行!”
我赶紧走上前去,对他说:“佐丹,那么想留下来啊!可是你这样做,是对还是错呢?”
过了一会儿,佐丹站起来,什么也没说,只是依依不舍地跟着妈妈走出门。
恰好那爸爸带着妹妹来了。
妹妹看起来大约4、5岁,模样很可爱。她看到一群孩子在玩球,指着他们对爸爸说:“我要玩球。”
爸爸说:“不行,我们要走了。”
那时,妹妹马上蹲下来,开始哭闹:“我要去玩!呜呜呜……”
刚刚解决了躺在地上闹脾气的孩子,现在竟然还有另一个蹲在地上哭,佐丹的妈妈看起来很不耐烦,大声说:“不可以这样!赶快走!“ 爸爸则在一旁帮忙劝妹妹:”走了,走了。”
可是,妹妹却越哭越大声。
我急忙走上前去,对妹妹说:“妹妹要玩啊?今天没办法玩了,下次来玩吧!”
神奇的是,妹妹竟然停止哭泣,问:“下次来玩吗?”
我继续说:“是啊,妹妹还有钢琴课呢!所以,下次才来玩啊。”
爸爸妈妈马上带着妹妹走,还对妹妹说:“我们下次来玩啊!”
瞬间的机会 左右于瞬间的判断、处理方式和实践。(郑明析)
有时候,我们无法实现孩子的要求,因此不得已必须向孩子说“不”。比如说,在超级市场里要求你买玩具给他、或者要求你给他看电影。
就是在那样的时刻,孩子通常会不满、哭闹,甚至赖在地上发脾气。
也是在那样的时刻,爸爸妈妈会和孩子硬碰硬,或者完全屈服于孩子。强硬或者屈服都不是最好的方法。
只要你了解孩子的心理,就能在那时刻说对话,让孩子变得乖乖的。
首先,可以试试看说出孩子的感受。
“佐丹,那么想留下来啊!”
“不能继续玩了,真难过!”
“你看起来很生气啊!”
当你说出孩子的感受的那瞬间,通常孩子的情绪都能平复下来。
接下来,你可以使用“希望”来实现孩子的愿望。
“妹妹要玩啊?今天没办法玩了,下次来玩吧!” 那么, “下次来玩“ 就会变成孩子的希望。
“真希望我们可以留下来玩啊!”
“希望我们有多一点时间啊!”
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看看。那么想要得到一样东西却被拒绝了,心里有多么难过呢?但是,当孩子知道他们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愿望的时候,就会比较容易冷静下来。
因此,下次记得不要说“不”,而是要在对的时刻说对话哦!